网通学院2024

管理制度

关于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性意见

【时间:2018-10-27 00:05】【作者: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关注:次】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技能成长为主线,建立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要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面向未来岗位的针对性,主要针对专业的特点,分析履行未来岗位(群)职责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来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

2、整体优化原则。实践教学涉及教学内容、实施、管理、监控、保障等要素。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不仅要做到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3、规范化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4、一体化原则。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密切的联系,为了便于形象直观地教学,有条件的课程要按一体化要求,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甚至把课堂搬到车间,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5、实用性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于一般性的实践教学,可以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考核办法;对于职业技能的考核,应采取社会认可的考核方式,一般按职业技能鉴定方式进行。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资格标准,遵循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在解决好理论教学“必需”和“够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训练的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并轨,建立符合技术应用型专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实践能力与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技术应用性人才。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院实践教学体系坚持贯彻以“模块式培养、项目化实现、零距离对接”为特点,以学生技能成长为主线,涵盖内容体系、实施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子系统。

1、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根据对毕业生所面对的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术能力培养模块、专业单项技术能力培养模块、专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模块,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块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即建立以“四模块”为框架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学生更需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一部分可以由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主要的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加以培养。

(2)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课堂:除实验、实训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尝试将部分实验内容进行“项目化”管理。针对未来工作中学生面临的工作任务,把教学过程中的实训内容抽象为一个“项目”,都是对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加强重点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站建设工作,强化学生职业资格的考证工作,使学生毕业时能实现“一凭多证”。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建设布局合理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将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放在企业,将课堂搬到车间,培养出职业人特有的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职业素质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建设“课堂学习”加“实践深化”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以校内实训基地为重要载体,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两大中心任务,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日常生活中,不仅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且更强调职业素质培养。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考核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逐步形成我校的“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中心,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教、学、做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特色。(1)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一般职业素质和专门职业素质培养;一般职业素质包括敬业爱岗、一丝不苟、讲究效率和效益、追求卓越、遵纪守时、团结合作、质量安全、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等。专门职业素质包括大到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现代工业要求的职业习惯、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现代文明生产意识等等,小到实训着装与考勤等的具备各职业或岗位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专业素质。(2)严格实行“双证制”制度。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各专业应积极引进、建设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点、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

2、实施体系

实施体系是实践教学的执行系统,包括实践教学实施主体、实施形式和实践教学方法三部分。

(1)实践教学实施主体

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在实验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的统一领导下,由系部、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由双师型教师、外聘教授和工程师等作为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同时明确对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的要求。

(2)实践教学实施形式

主要有实验、实训(含设计、技能训练)、实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教学实施形式。

实验是为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项目应避免开设验证性实验,应开设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

实训是在学院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综合实训,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实训以校内为主。

实习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到实际生产环境中,深入具体岗位,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于实践中,同时感受实际的生产氛围,训练生产、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组织管理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吃苦耐劳、负责任、团结协作、创新的精神的教学活动。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

第二课堂主要包括学生社团、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3)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方法根据实践教学特点及实训内容灵活选择,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3、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3个方面。

(1)组织管理

① 实验(实训)室管理

采用院、二级学院两级管理体制,主管学院实验(实训)室工作的行政部门是实验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协调、指导、检查、评价各二级院系(部)实践教学工作。各二级院系(部)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实践教学工作。实验(实训)室实行主任责任制,实验(实训)室主任负责实验(实训)室全面工作。

各教研室负责协助所对应的实验(实训)室建设工作。具体负责协助实验(实训)室建设的规划、实验(实训)设备采购计划、设备的安装调试及实验开出安排等。

 

 

 

 

 

 

 

 

 

 

 

② 实践教学人员管理

各二级学院实验(训)中心负责本中心各实验室的管理,包含专职实验(实践)指导教师、兼职实验(实践)指导教师、实验(训)室管理员等。

实验(训)室的日常管理由实验管理员负责,根据实际情况,每个系聘2~5名实验管理员。对实验管理员实行由院、实验室两级管理以实验室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学院提出对实验管理员的统一要求及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各二级学院负责分配实验管理员的具体工作,并按学院有关管理制度负责对实验管理员的日常工作管理和考核,各二级学院根据量化考核情况发放工资及奖金。

 

 

 

 

 

 

 

 

 

 

 

(2)运行管理

各专业要制定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逐步推进实验室、实训室开放式管理,提高其利用率。

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应做到6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4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要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内部反馈机制,及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同时还要制订完备的纠偏措施,及时纠正实践教学运行、内容上的偏差。

(3)制度管理

制定一系列关于与实践教学实施形式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4、保障体系

(1)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强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的基础上,应着力打造“双师型、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并应逐步建立实践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的准入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院间进行有序流动,自觉深入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

(2)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重要保证,包括院内实训基地和院外实训基地。

① 院内实训基地建设

应遵循“一个兼顾、一个共建、二个同步”原则,即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添置与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的先进性设备添置兼顾,专业实验室应注意校企共建,专业技能训练设备的技术含量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设备的投入与实训项目开发同步。

② 院外实训基地建设

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院外实训基地建设在职业院校的实训体系建设中十分重要,为此,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建立二个及以上院外实训基地,在院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十分注意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发展。

5、评价体系

要建立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实践教学学习评价体系两方面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1)实践教学的评价由实验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和系部共同完成,明确实验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和系部的评价职责,由实验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出台考核的总体要求和考核的指导性意见,各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实验室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2)各实训项目均要建立科学完整的试题库和评分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的实训项目,直接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作为该实训项目的评价标准。要将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

(3)采取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逐步推行教考分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4)在评价体系与管理体系之间,评价体系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高效的反馈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五)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1、各专业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由专业所在系部负责。

2、学院站在全院的角度制定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相关的配套文件并组织建设。

3、请各系部按照本指导性意见认真总结以前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并着手进行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