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从什么是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三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重人才的传统贯穿始终。“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等经典句子都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历来也十分重视人才。早在8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就识别并很好地使用了一个叫“贾大山”的人才,后来贾大山同志基层文化干部岗位上,为正定县的文化事业建设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韩非子·显学》中讲,“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没有人生来就是人才,人才都是在不断学习、实践、思悟中成长起来的。那么,我们年轻干部如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里汲取力量,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呢?
从“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中汲取“品德”力量,德才兼备才能根强材壮。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水有源,树有根,而品德就是人“材”的根。《资治通鉴》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年轻干部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个人生活上,要要严私德、慎私行,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对待公与私的问题上,要公私分明、严把“私”字,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在国之大德上,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要以党的信念为信念、以国家的梦想为梦想。只有这样,才能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根强“材”壮。
从“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中汲取“学习”力量,才学结合才能竿头直上。“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年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年青春搏击的能量。人要成才,必然要学习。”“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就是才与学的关系。那么年轻干部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要学什么呢?要学习专业技能,术业精通才能才有所用;要学习广博知识,广泛涉猎才能融会贯通;要学习党的理论,理论扎实才能信仰坚定;要学习做人、做官、做事,要学习为民、爱国、顾家。成才路上,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从“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中汲取“实践”力量,经历风雨才能茁壮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韩非子·显学》中的“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这句话,是要说明人才、干部都是从基层的不断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从古到今,凡是成就事业者,几乎都有在基层工作过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梁家河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成长的规律并不是不经风雨的“直线”向上,而是风吹雨打的“螺旋状”生长。年轻干部要成长成才,就要沉下心来从基层做起,边学习边实践,学有所思,思有所践,践有所悟,悟有所学,如此往复,便能茁壮成长。
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汲取“实干”力量,材有所用才能不负阳光。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年轻党员干部成长成才的最终目的,必然要落脚于干事创业上。党和国家高度高度重视人才、注重培养人才。我们年轻干部在党和国家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就要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必须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去,建设好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如此以往,便不负党和国家的“雨露阳光”。